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
“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
“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王导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