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大的副校长季羡林亲切的和江弦握手,“你的报告不是高谈阔论的说教,是讲你在前线耳闻目睹的大量事迹,实事求是的介绍战斗生活,诉说青年战士的心声。”
季羡林满面笑容,态度可亲,对江弦的这场报告做出了高度评价。
他是坐在座位上完整听了江弦在台上讲演《理解万岁》全过程的,对这个年轻人的思想境界、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宣传能力感到十分的欣赏。
“您过奖了。”江弦客气道。
季羡林摇摇头,“不过奖,我一直在想,看你的年纪也不大,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的大小,怎么会有如此高屋建瓴的思想觉悟呢?”
“这小子的观察力很不一般。”
陈荒煤接过话头,“之前我和冯沐同志讨论过,江弦这个小同志,写文章虽然没几年,但每一篇都能引起文坛的轰动,究其原因,还是他对生活有一种别人没有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这一双洞察与观察的双眼,就是他写作的基石。”
江弦听着陈荒煤这样夸自己还觉得怪不好意思。
燕大的几名校领导和中作协的同志,此刻看向江弦的眼神里也带着羡慕之色。
不管是陈荒煤还是季羡林,在当今文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名字就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如今两个人这样推崇一位年轻人,这绝对是一份值得炫耀的成就。
“我有一个想法,今天礼堂来了一千多名学生,但是远远不够,燕大是一所大型学校,有上万名学生,能不能再组织一次报告,让更多的学生来听这场‘理解万岁’的报告会议。”季羡林说。
江弦一听犯起了愁,这作一场报告嗓子都快冒烟了,再来这么一场,那不得彻底报废么?
说是这么说,江弦其实对再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