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对于后世朴学,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性,对于后来的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引导性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家
', ' ')('\n
章炳麟在反对清朝政府的时候,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之深远。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顾炎武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幸失足,日夜呕吐不止,初九丑刻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历经嘉庆、道光两代,咸丰登基后不久病故。他从政为官四十年,先后担任多职,但他的正直清廉,不仅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赢得“林青天”的美誉,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他的品德和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魁英国人包令这样评价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而著称。”
林则徐一生在14个省担任过多种官职,他的非凡之处,是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责任感。有了责无旁贷的献身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时有人评价林则徐“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这话千真万确。虽然林则徐的实干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命运,但林则徐殚精竭虑地干成的每一件实事,在局部上,在具体问题上,给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林则徐时代不同,但林则徐的实干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林则徐每任一职、每做一事,从来没有敷衍马虎过。实干加智慧,贯穿于林则徐为官从政的全过程。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