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据庄公书葬。)
[疏]注“据庄公书葬”解云:即闵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是也。
隐之也。何隐尔?弑也。(为桓公所弑。弑,申志反,注及下并同。)弑则何以不书葬?(据桓公书葬。)
[疏]注“据桓公书葬”解云:桓十八年冬十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是也。桓亦被弑而书葬,故难之。
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道春秋通例,与文、武异。)
[疏]注“道春秋”至“武异”解云:言文、武之时,周之盛德,既无诸侯相犯,宁有臣子弑君父者?是以古典无责臣子讨贼之义。春秋据乱而作,时则有之,因设其法,故言与文、武异。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子沈子,后师。明说此意者,明臣子不讨贼当绝,君丧无所系也。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冠氏,古乱反,下同。)
[疏]注“沈子”至“师也”解云:知子沈子为已师者,正以下文宣五年传云“子公羊子”同故也。注“不但”至“他师也”解云:即昭十一年传云“子曰‘我乃知之矣’”之属是也。
公薨何以不地?(据庄公薨于路寝。)不忍言也。(不忍言其僵尸之处。僵,居良反。处,昌虑反。)
[疏]注“不忍”至“之处”解云:不终天年者,非人所欲,故谓被杀之处为僵户之处,读如齐人强之强,非强弱之强。
隐何以无正月?(据六年输平不易。)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嫌上诸成公意,\ue7a1可见始让,不能见终,故复为终篇去正月,明隐终无有国之心,但桓疑而弑之。公薨主书者,为臣子恩痛之。他国自从王者恩例录也。去,起吕反。)
[疏]注“嫌上”至“录也”解云:即元年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归\ue2df”之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二年“子氏薨”之下,传云“何以不书葬?成公意”;五年“考仲子之宫”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非止一处,故以诸言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