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朗此番持节劳军,还直言不讳的道出了先前伐鲜卑时掩藏了他的功劳,很郑重的向他致歉,并信誓旦旦的声称,日后定不复会对他有任何怀心思。
若是说,此中没有天子从中斡旋,秦朗就“良心发现”了,三岁小儿都不信!
故而夏侯惠也就意识到了,自己归来洛阳后,或许好日子就到头了。
曹叡不会无的放矢的。
称孤道寡之人,理所当然的对臣子抱有索取之心。
越器重,索求就越甚。
如今先是将夏侯献转职、又遣秦朗过来致歉,如此大费周章就是在明确的告知他,让他日后无需担忧来自诸夏侯曹内部的掣肘,将心思放在其他方面。
在哪个方面.
身为幕僚的丁谧猜不透,只是笃定绝不是好事就对了。
而夏侯惠则是隐隐有所悟。
“先前在淮南寿山,稚权征言在先,朕亦允之。现今不遂行,非朕失言也,实乃庙堂诸公皆以为不可耳!”
这是秦朗等人前来邺城劳军时,一个随行的宦官私下转达给他的曹叡口谕。
看似在解释着为什么对丁谧的录功,只赏赐了些财物。
但实际上却是在暗示,此事不成是庙堂诸公反驳,而非他这个天子不愿意,若是夏侯惠归来洛阳后力争,让公卿们没有反驳的理由了,那他这个天子就如夏侯惠所愿。
故而,夏侯惠也大抵猜到了。
曹叡是觉得他这把刀已然磨得足够锋利了,该出鞘了。
至于刀锋指向谁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