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斗志。
就是态度问题。
毕竟曹叡不顾庙堂重臣反对,坚持要伐辽东,真不是仅仅因为公孙渊的恣睢不臣。
另一,则是若战事败了,也要有“败得其所”的因素。
如夏侯惠所言,在天时地利以及兵力等实际情况之下,魏国伐辽东未战就败了三分。
所以,不管战事败得惨不惨,只要理由充分,天子曹叡有办法将战败的罪责给圆回来,也能为下次讨伐寻到借口。
但若是他们战败的原因,竟是畏缩不前、毫无锐气.那才是真正打了曹叡的脸。
才是坐实了朝野对曹叡没有识人之明的指摘!
战争,本就是政治的延续啊~
而且毌丘俭还知道,夏侯惠所言的“还年轻”,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时不我待!
他与天子曹叡为何汲汲翌年就要对辽东动兵?
难道他与天子竟愚蠢到,连时间太短的战前绸缪、会导致胜负的天平向辽东那边倾斜都不知道吗?
还是说他与天子狂妄到,对千里讨贼的弊端视而不见?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他与天子只是因为“时不我待”而已。
试问,蜀吴二国若得悉了魏国讨伐辽东公孙渊,会不会有所动作呢?
谁都不敢确定。
更没有人胆敢心生侥幸。
再者,是否要讨伐辽东的庙堂计议,是在天子曹叡扩建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