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四通八达,周围城市又能提供大批高水准的熟练炼钢工人。
因此就形成了聚集效应。
大明战时新政的推行,对各类兵器乃至火器的需要急剧增长,导致对优质钢铁的需求也成倍增长。
明代钢铁税收一直相当轻微,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
战时新政虽然有加强对钢铁冶炼行业查核监管的规定,但崇祯和阁臣商议后,为了刺激钢铁业的发展,?对钢铁冶炼依旧维持轻税政策。
朝廷不到必须时,不会采取无偿征用钢铁产品的措施,仍旧是用财政收入购买私营钢铁的产品,?前提当然是质量要有保障。
不过虽然需求急剧增加,许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匠和商人也都纷纷加入钢铁行业。
但优质钢铁的产量,短时间内却是无法做到快速增加的。
苏钢冶炼对工匠的经验技术的要求相当高,需要工人凭经验查看抹钢炉的火色,利用鼓风缓急来调节炉温和快慢。
尤其依赖于许多父子和师徒历代单传的技术秘密,掌握这些技术秘密的工匠,能冶炼出更优质的钢铁,如果没有掌握,那就很难炼制出同等质量。
钱谦益深知扩大优质苏钢的生产规模,对大明的意义。
他决心打破历来固守的行业藩篱。
为此亲自去芜湖县走了一趟。
在芜湖县的察院中,把几大主要钢坊的老板都召集起来。
让濮家、葛家和马家的钢坊,把自己掌握的冶钢技术诀窍和历代累积的经验都公布出来,整理成书,同时在南直隶各地开办炼钢技术学校,招收聪明伶俐又能吃苦的贫苦子弟做学员,系统学习冶钢技术。文化方面的教师由一般的生员担任,技术方面则征集一些经验丰富,但年老体衰,无力冶钢的老工匠来传授。
这样的话,高技术工匠的成长会更迅速,数量也更多。
濮、葛、马三家的钢坊老板都面有难色。
行业机密,那是他们吃饭的本钱,在竞争中压倒同行的看家宝,要他们这么公布出来,无异于割他们的心头肉。
钱谦益劝导他们,他们的钢坊有如今规模,已经从过去密不外传的技术中获利甚多,何必贪心不足、
躺在过去掌握的技艺上,只是靠保密获利,无异于不思进取。
现在掌握的技术诀窍即便公布出来,让天下其他同行都学会。
只要他们愿意利用现有雄厚财力进行研探,设法在管理和技术上,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