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详实。
拿了卷子,王培安第一个找到了赵玉山,这位最重量级的主考官。
冯渊卷中说了很多新政的好话,也确实有其深刻见解,但其文采确实差了些,在赵玉山看来还需磨炼。
可王培安认为,此人哀民生之多艰,道出了新政对庶民的好处,虽然文采差些但瑕不掩瑜。
换言之,王培安主张将此人取中,赵玉山深思后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把其余两位主考官请了过来。
另两位主考官是大学士叶炳维,吏部尚书郑显林。
叶炳维还在细看文章时,郑显林便已支持王培安的看法,这算是他对王培安的示好。
眼见赵玉山态度暧昧,叶炳维也不再多说了,于是也赞同了王培安的看法。
最终,四位主考官达成一致,冯渊的答卷被放到了高中一栏。
转眼又是七八天过去,时间来到了二月二十五,今日便是放榜的日子。
冯渊并不着急,但他的一众同乡们,已经相互招呼一起去看榜,没办法冯渊也只能跟着去。
会试放榜是在大明门外,多数举子们早早的就到了,其中老的少的都有,还有跟着他们来的仆人。
大明门外的天街虽宽,可好几千人都聚过来,便让此地仍显得拥挤。
为方便举子们看榜,在天街左右各设置了两个榜单,所以现场围成了四个核心。
“金陵宋子瑜宋老爷,高中会元……高中会元!”
才走到现场,冯渊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