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
“老奴以头担保。”老太监连连叩首,额头皮破血流,“望万岁看在结发之情一生恩爱上,去看娘娘一眼,叫她也好安心登上黄泉路。”
文帝见老太监
', ' ')('\n
涕泪交流,言辞恳切,也觉伤怀,深感对不住独孤后,立时下了决心:“你只管放心离去,朕意已决,无论皇后之疾招染与否,都定要前往探视。”
“还请万岁早去。”老太监又叮一句。
文帝有些不耐烦了:“朕少时便去永安宫。”
老太监出了仁寿宫,心头多少轻松一些,毕竟说动了皇上,总算不负娘娘所望。心绪颇佳,便觉年轻,又快步奔向蜀王府。
内侍将老太监引入蜀王府客堂,落座后动问:“公公光临,敢问有何要事?”
“传娘娘懿旨,召蜀王相见。”
内侍很精明:“还请出示懿旨。”
“老奴是来传娘娘口谕。”
“口谕无凭,怎好通禀?万一有假,在下可吃罪不起。”
“你未免过于小心了。”老太监口气硬起来,“娘娘一病不起,焉能写旨?放明白些速去通报,若贻误大事,你可是罪状非轻啊。”
内侍定要刨根问底:“娘娘召见我家王爷,究竟为了何事?”
老太监只得实说:“娘娘病重,说不定旦夕归天,思念蜀王,故而召见。”
内侍明了来意后,这才入内禀报蜀王杨秀。
杨秀听后,半晌无言,只是思忖沉吟。
内侍久等不见杨秀开口,便催问:“王爷,该如何答复?”
杨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晓喻内侍:“母后病危,当由万岁降旨,召我弟兄同去问安。母后单独召见,若被父皇或太子知晓,岂能不生猜忌,还是不去为宜。”
内侍明白主人胆小怕事,便说:“小人就去回复他,说王爷不能奉召。”
“这样回绝不妥,”杨秀告知,“你说本王身体不适,难以奉召。”
内侍回到客厅,对老太监学说一遍。
老太监颇觉意外,但他不肯放弃,再度相劝:“请再转告王爷,母子之情,莫能再近,娘娘渴思骨肉相见,更有国事相托,事关重大,王爷不能不去。”
内侍一听关乎国事,不敢有误,重又入内:“王爷……”
杨秀打断他的话:“你无需再讲,本王在后面俱已听见,关乎国事本王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