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会之地,建筑端庄凝重。气势恢宏,相对来说,延和殿更注重实用功能,赵估的书房便设在此处,朝会之后,会在此午休和小憩。自密折制施行以来,赵估便在殿中新设了一个“闻达司”任用了心腹之人任知事,专管那些从各地送至京城的密折。自崇宁二年施行以来。几经扩展,大宋各地拥有密折权的人数已经从最初的二十多人增加到八十多人。本着诸事可奏的原则。那些装着密折的朱红小匣源源不断地被送进京城大内,将大宋的各种信息汇集到此,虽不敢说尽纳民风于朝堂,却终归有新鲜的声音。
楚知事作为圣上赵估的心腹,每五日来“闻达司”一次,倒不是他偷懒,而是每月送达大内的密折不过六七十道,五日一清已然足够。
这几日的堆积下来的密折不多,正好十道。拆完了九道。在楚知事面前分成两份,左手边是说新法好的,三道,右手边的是说新法不好的,比上个月要多了。足足四道,还有一个乱七八糟地不知道说些什么,不管他。
楚知事拿起最后一个朱红小匣,检查了一下封口的火漆,确认无误,打了开来。细看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皱眉赵皱越紧,手抑制不住地抖了起来。
楚知事不敢怠慢。将密折拿在手中,急冲冲地往赵估的书房而来。
值门的太监一把拦住了他,低声道:“楚大人,圣上午睡未醒,请勿惊动。”
楚知事急道:“公公勿怪,此事重大,请为通报一声。”
那太监却是不肯,两人正争执间,赵估的带着睡意的声音传来:“进来吧。”
看着急匆匆地楚知事。赵估疑惑道:“联想着是枢密院的人,却不曾想到是你。何事惊慌?”
楚知卓将手中的奏拆递上,奏道:“两日前杭州来的密折,今日臣下刚刚折封。”
赵估从太监手中接过密折,看了起来。果然,事情不让他震惊非常。
密折中只说了一件事。记述了丹阳江家的生平,以及自己的推。
赵估沉声道:“去唤书院的院长来,让他把那本太平旧事也找来。”
过了片刻。翰林书院的院长满头大汗,急急赶来,翰林书院虽有翰林二字,却是个清水衙门,除了在朝会之时见过赵估,引刚分有单独面圣的机会。加叉让他带卜前朝的,真莫心7浇长吓得不轻。见了赵估,心中惊慌不已,话都说不利索了。
赵估摆摆手,道:“免礼,拿书来。”
老院长连忙将:“皇。皇上,此书乃是,藏书阁中便只此一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