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与民间,纳世间民风与朝堂之中,善、善、善”
“但微臣觉得这仍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江耘开始往自己设计好的路线上挥。
赵佶显然没有心理准备,脸上的表情表明了他内心的震惊。
“要体察民情,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百姓自己告诉你。”
“荒谬!难道你让我将密折授于天下千千万万个百姓吗?”赵佶显然还没从那个胡同里钻出来。
“非也。皇上有没有想过,一个官员的好坏,一个政策的成败,最有言权的是谁?”
赵佶沉默不语,他显然知道答案,只不过不愿说出来而已。
江耘平静地说道:“不是皇上,不是朝廷,而是百姓。”
话很刺耳,但却毋庸置疑。
江耘接着说道:“据我所知,知县者,三年一任,赋税钱粮乃是考核的标准,民生之事,只要应付得过去便可,这官是走马观灯似轮着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官者,尚有升迁可能,为民者的生活却无甚改变。我大宋承平百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者之差距有如鸿沟。寻常百姓平常日子尚可糊口,一有灾害,还不是家破人亡。故微臣想,可不可这样,一县之官,由皇上委派,但其去留,由百姓决定。在完成赋税钱粮的同时也让他们关注一下民生。”
“百姓又如何决定?”
“一村的百姓可选其一村代表,一县数十村便有数十个代表,一县士绅也可选其代表,各类商家的代表更是大有人在。所有代表可齐集一堂投票表决,三之二者通过便可留任,否则则罢之,再由皇上您选派官员继任,反正在大宋,等着补缺的绝不是少数。”
“如此岂不是清官走不了,劣者无处安排?”赵佶疑惑道。
“可两年一任,满两任者则升迁,不许再留任,难道皇上不觉得这等好官做知县可惜了吗?”
“此于磨勘无异。”赵佶说道。
“非也。磨勘者,除赋税钱粮外,其民生之项固然有风评之议,却未免有失之于上官之忧。而百姓心中那一杆称,却是极准。”江耘反对道。
见赵佶沉默不语,江耘口风一转,接着道:“劣者则调往偏远之县,再被百姓淘汰则致仕。”
赵佶看着江耘决绝的眼神,摇了摇头,说道:“自古官民天生为敌,如此一来,绝对是被百姓淘汰的多。”
“微臣倒不这么认为,我朝缺少的不是好官,而是缺少出好官的政治环境。”
“便象你说得那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