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支教工作。
三个孩子共同的结论就是指望依靠大学生短期支教来维持乡村小学的运转,根本不现实。
头一桩,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当小学老师。否则也不会专门有小学教育专业了。
第二点,每个人的教学特点跟风格都不一样。走马灯似的换老师,学生要被迫不停地适应新老师,这学习还怎么继续下去?
除非跟那个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头的魏敏芝似的,天天让孩子背书默写,可那又算什么教学呢。
学校要长久地办下去,校舍什么的倒是其次,关键在人,必须得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陈凤霞一板一眼地跟老师分析:“你们不收钱。那学校运营的开支要怎么来?光靠你们的退休工资跟积蓄,那总有用完的时候。
正规的小学有那么多班级,那么多科目。您二位肯定顾不过来,得从外头请人。这请老师就得花钱。人家也要过日子,不能光让人奉献。这奉献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不是问题,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那要怎么算?
这就跟盖房子一样,钱是地基,只有钱到位了,收支平衡了,学校才能稳定下来。”
陈凤霞笑容满面:“现在农民工家的小孩上不了学,真正缺的不是学费。赞助费他们是出不起,学费应该还不成大问题。他们真正缺少的是能够收他们的学校。
你们把学校办起来了就是给孩子最大的恩德了。
如果真有孩子上不了学,那可以减免学杂费。还可以给品学兼优的小孩提供奖学金。但不能不收钱。”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