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拓跋泰抬手:“王子请起。”
阿罗憾起身,摇头轻叹:“鄙人早已不是什么王子。”
原来阿罗憾出生波斯国王族,其父伊嗣俟是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任君王,只是当年大食国攻打波斯, 伊嗣俟战败后率领王族和残军退至吐火罗,最后殉难于木鹿城。从此以后阿罗憾便由仆人照料抚育,一路向东逃亡至大魏。
阿罗憾在颠沛流离中长大成人,十几岁的时候才在大魏京城定居下来, 虽然一直以卖酒商人的身份示众, 实则心中从未忘记复国之事。
“朕年幼之时,曾在宫中见过贵国使臣。”拓跋泰回忆道, “使臣想借兵出征波斯,但当时并未得到答允, 最后使臣失望而去。朕记得他似乎名叫卑路斯?”1
阿罗憾点头道:“卑路斯乃我波斯祆教主教,位同中原的丞相,我便是由他抚养成人, 我二人可谓情同父子, 只是他已在三年前仙逝了。”
逃亡之后,卑路斯长居京城,四处奔走游说,就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萨珊王朝, 可惜彼时的魏帝不肯出兵帮忙,后来魏帝驾崩,继位的元启又昏聩不理朝政,卑路斯更觉复国无望,郁郁而终。
“阿罗憾,你如今还有多少人马?”拓跋泰突然问他。
阿罗憾答:“士兵不足三万,而且都在吐火罗。”
当年伊嗣俟率余部退至吐火罗,联合吐火罗军队一起反击大食国,这才没有全军覆没,但是世代更迭,数年过去,萨珊王朝余留的人马越来越少。
而大食国近些年来不断吞并蚕食相邻诸国,声势日益壮大,单凭阿罗憾手中的残兵根本无法抵挡。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