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让刚刚重回大宋的济南府百姓好生上了一课, 先前还有点花花心思想借着人事更替之际做点手脚的人,都悄悄按下了心思。
因为济南府是有人开了城门献城投降的,除了当时反抗被杀的阿剌木部金兵和一些逃走的官兵之外, 大多数士绅富贾都留在了城中,也跟当初方靖远和辛弃疾提前在山东布局齐鲁书院和周边的荒地开发有关。
这些盘踞一方上百年的世家, 早就习惯了朝代更迭,王权兴衰, 无论是哪家皇帝派来的官员, 最终都会成为他们的利益共同体。
所以在看到海州兴起, 大宋北伐的脚步日渐坚定时, 他们就已经开始两头下注, 拍自家子弟投奔大宋,或是从军,或是求学,他们有钱有势, 本身资质不差的情况下, 很容易就能在新兴的政权中争取到位置, 为自己的家族争取最大的利益保障。
这计划原本是很好的, 偏偏遇上的这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转运使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先是在海州解试时, 就大张旗鼓地宣称原大宋京东东路所辖州府之内学子皆可前去赴考,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他完全是异想天开,以临安朝廷现在那些相公的固执,就算方靖远真的会选拔他们解送临安赴考,到了会试也必然会被刷下来。
这种劳心费力最后毫无结果的事,大多数士绅之家都在观望,或许等大宋真的彻底收复北地, 他们都成为大宋正式子民,那让族中子弟前去赴考是毫无问题的,可现在他们尚在金人的统治下,悄悄出外游学还好说,明着赴考,一个不慎就会被人举告,落得满门抄斩的结果。
最终真正敢去海州赴考的学子,大多出身贫寒,或是旁支庶子,在本家毫无存在感的,想去搏个出头之路,真正像裴文卓这样本身才华出众,又是名门出身的真不多,他还是因为被族弟陷害追杀,被逼无奈才逃去海州,结果因祸得福,虽未中正榜能去参加明春会试,却也是副榜头名,考中海州的预备公务员,跟着大宋的北伐军一路收复失地,真正是衣锦还乡,逆袭的胜利者。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