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胡新月托苏父问的事儿,很快就有了眉目。
像她一开始打算留在老家时说的,想租几亩地种。
这时候,农村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可农业税还没取消,农民每年收了粮食,还是要到粮站去交公粮。
种地的甜头远比不上外出打工,村里有胆量的年轻人大都闯了出去,家里失去了壮劳力,往往都是年迈的父母一边种地一边帮着小夫妻带孩子,年轻点的还好说,那些上了年纪的是真有点吃不消。
所以当初牛广元提出要回来弄块地做什么庄园,苏父才会那么热情,要是没有后面拆迁的事儿,这绝对是件各取所需的大好事儿。
苏家寨的北面临河,耕地约摸有三种,一是挨着村民居住区的菜地,都是紧挨着村子,一家两分三分的,因为浇水便捷又离家近,多是种点日常吃的蔬菜红薯萝卜什么的。
第二种是大块地,是按人头分的,一个人六分半,村里的规矩是二十年一分,上回分地的时候胡新月还没嫁过来,现在苏父苏母种的,也就是他们俩跟苏立诚的地,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交公粮就是用这些。
还有一种在河堤北边到岸边的沙土地,这种地灌溉方便却不适合种小麦玉米,种豆子花生这些却因为土壤透气,比普通土地种出来的更好吃,苏家寨的人一般都在河滩地里种花生,这几乎也是村民们拿出产换钱的最固定途径。
苏父帮胡新月找的这六亩半地,两亩是大块地,四亩半的河滩地,来自于三户人家。
李大爷的儿子是当兵转业后在市里头安了家吃公家粮的,每个月都给他有汇款,老两口年纪大了嫌种地累,早就想把地租出去了,只不过那些本家亲戚只想占便宜,连一点地租都不想给。
杨奶奶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