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他本来就聪慧的,如今既耐得住性子向学,进度自然比一般孩子快上不少。
殿试开始前的半个来月,顾野的文化水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上来了。
要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后头殿试的时候,正元帝再见顾野,都说他看着越来越文质彬彬了。
殿试结束后,正元帝和一众文官大臣一起阅卷,判出了一二三甲。
这年的状元不出预料的,是文家的文琅,榜眼是一个叫陆友的中年文人,虽身上无官职,但这陆友在前朝时就是有名的才子,只是不喜当时朝廷的氛围,多次写诗写文章讽刺,让前朝废帝夺了他科考的权利。
两人一个是文家重点培养的第三代,一个是享负盛名的有学之士,都不算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是这届竞争格外激烈的、新朝第一场科举中,脱颖而出的探花郎许青川。
许青川虽然前头在乡试中考得了解元,但各州府的解元多了去了,有不少比他更有才名的。许青川会试中的成绩也算佼佼,但并不在前三之列。
也是许青川运道好,正元帝虽然没亲自出题,但交代过李大学士等人,这次殿试出题的时候要务实一些、偏实际一点。
许青川虽然出身时家中富贵,但年幼时就已经家道中落。
其他学子比他文采好的,没有他懂百姓疾苦。比他懂百姓疾苦的,又不如他言之有物。
就这么正正好的,他的文章特别贴合正元帝的心意,就成了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