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义乌兵,倭患不会那么快的平息,若是有人眼馋义乌发展,可以直接上疏到朝廷告,朕不会置之不理。”朱翊钧看着那些商队、工坊、漕船,站在戚家公祠面前,对着邱俊池说了一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
义乌有功于社稷,是因为义乌一个只有十七万丁口的小县,在嘉隆万抗倭中,一共出了两万青壮。
戚继光带走了六千,俞大猷带走了两千,陈大成后来又在京营组建的时候,带走了三千。
京营扩军,水师扩军,陆陆续续有九千余青壮,加入了京营水师之中。
奇怪的是后面一句话,有人眼馋义乌发展,可以上疏到朝廷搬救兵。
“谢陛下圣恩,臣感激涕零。”邱俊池听到陛下说这话,差点就掉眼泪了,他就是一个举人出身,他没有同窗、更没有座师,义乌发展的如此迅速,有人就盯上了义乌这块大肥肉。
商税、田赋、力役、沟渠桥梁营造摊派,这两年不断的对义乌加码,义乌是发展起来了,但这才吃了几年饱饭,真的没几斤肉。
邱俊池写了很多的书信到京营,也给陈大成写过信,但回信让邱俊池有些无奈,京营不干政事,军将们说不上话。
眼瞅着红火日子要遭殃了,突然,陛下就来了!
“不养猪,光吃猪肉那可不行。”朱翊钧笑着说道,戚家公祠规模不大,比于公祠还要小些,但是香火十分鼎盛。
戚继光则略显尴尬,他活得好好的就已经吃上香火了。
戚继光领着皇帝陛下逛了逛义乌,其实没什么好逛的,之前这里其实并不富有,甚至是有些穷困,当年练兵的痕迹,如今也都不在了。
但朱翊钧依旧是兴致盎然的走完了全程,听戚继光讲述着当年的事儿,陈大成偶尔会在旁边补充。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