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只能想方设法的种上树。”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
柯延昌这本奏疏非常专业,张居正研究了好久才看明白。
森林的落叶腐蚀后,会形成腐殖质层,土壤、岩石的每一层的沉积,都是大地的年轮。
柯延昌在绥远,以十里为界,对整个绥远进行了划界,每一个地方用洛阳圆铲取土,对腐蚀层进行了研究,表皮下一寸到两寸,存在腐蚀层,则代表此地曾经被绿植覆盖。
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柯延昌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自永乐元年起,绥远地区的森林、草原从原来的47%的覆盖率,降低到了27%,植被覆盖率的快速降低,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陕西、甘肃、绥远三边的干旱,并非降水有了特别明显的变化,而是留不住水了。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小孩子都能通过《永乐大典简要本》了解到。
天上降下了水,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后,水无法留存,黄土大地的普遍干旱,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这个过程也非常简单,陕甘绥的贫穷是因为干旱,自然禀赋变差,但人越穷,就越是对自然索取,树木被不断的采伐,水土开始加剧流失。
陕甘绥为什么穷?因为旱,为什么旱?因为穷。
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果大明朝廷再不进行干涉,会快速恶化,本来龙兴之地的关陇,会变成穷乡僻壤,甚至变成大明的葬身之地。
降水没有过分明显的变化,但可用的水资源减少,那一定变得不再宜居,小冰川气候,是自然之力,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柯延昌显然不这么想,他想的是人定胜天。
只要绥远变绿,大明江山就能永固。
“所以,需要多少银子?”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柯延昌的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