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戚继光说的这六个翻盘的机会,是事后诸葛亮复盘发现的战机,但在战场上,谁又能快速判断出这是机会,甚至,这个机会不是戚继光故意设的局?
是不是机会,定义权在戚继光手里,这是对战场的把握。
“或许吧。”戚继光想了想,自己若是倭国主帅,面对当下的大明军,根本打不赢,武器装备军事体系出现代差,确实很难赢。
“倭寇打不赢侵略朝鲜的战争,只要大明干涉,倭寇必输无疑,因为倭寇从始至终,都不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为何而战。”戚继光又总结了一个倭国为何必然失败的原因,他围绕着为何而战,对朱翊镠讲了一刻钟才停下。
为何而战,非常重要,戚继光的战争论的基石。
不知为何而战,是倭寇只能打顺风局的根本原因,一旦遇到失败,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暴露,失败的困境,最能考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戚继光面色郑重的说道:“古今中外,所有军队都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包括京营,那就是:谁来断后?”
“在战场上,一旦发生需要断后的情况,断后这件事本身,就代表着九死一生。”
“凭什么他们活下来,我就要去送死?”
“当不知为何而战的时候,一支看起来强大的军队,往往会突然而然、毫无征兆的全军崩溃,各自逃命去了。”
东征九胜中,打的最焦灼的一战,自然是仁川、汉城之战,大明几次进攻,都无果而返,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断后的问题。
但戚继光、李如松、马林、祖承训等将领的有效组织,让每一次的撤退,都有人断后,战局牢牢的把控在大明手里。
撤退是最难组织的军事行动,没有之一。
胜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