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同亨听闻陛下询问,深吸了口气,俯首说道:“一千二百名纤夫拖拽。”
“所以,大司空的意思是,在户部成立一个类似于驰道抽分局的衙司,航运司,设转运使督办,再给银到造船厂,定做这样的拖船、驳船,专事转运。”
“只需要五百条,就可以抢走六十万纤夫的营生。”朱翊钧对手里的拖船、驳船非常喜爱,只是他的话,让文华殿廷臣都有些沉默。
朱翊钧很喜欢这个拖船的模型,可以用爱不释手去形容。
拖船的结构简单,就一个升平九号蒸汽机,加上一个水下螺旋桨,再无其他,其余都是存煤的地方,而且煤炭可以随时沿途增补,船工还能在船上靠着炉子的热量做饭,烧水,在船上生活。
一个拖船,挂四个驳船和挂八个驳船,都非常灵活,货少挂四个,货多挂八个。
挂一个不合适,浪费煤炭。
这是龙江造船厂设计制造的内河船,船型技术的改造是一个相当长期、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到了蒸汽机动力的船只,更是复杂。
之前大明的船只都是用的纤夫,现在终于开始上蒸汽机械了。
可问题是,五百条铁马拖船的出现,会让六十万纤夫无事可做。
朱翊钧看着曾同亨说道:“升平一号只有三马力,每马力要四百银,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铁马有什么钻研的必要,今天,十三年过去了,升平九号四百四十匹中间马力,每马力只要20银,如果大量制造,每马力只要15银,甚至更低。”
“一台升平九号才8800银,算上折旧、修理、煤炭消耗等等,拖船一年所费不过一万银,能顶1200名纤夫,一名纤夫一年最起码要支付报酬15银,这是个重体力活儿,就是一万八千银。”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