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识、孰能生巧的经验,在大明被视为个人的固定资產,熟练工匠,被视为有產者。
即便是脱离了官厂,他们在民坊也依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经验依旧能为他们创造足够生活的財富。
按照已经逝世的万士和、王崇古等人的看法,他们看江山社稷,不是看具体某个人,而是以一户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去考虑问题。
天下田土不太容易明確归属,但读书人的数量,却是作为参考数据,去估算大明的兼併情况,这是王国光在万历元年提出度数旁通的成果之一。
王国光、王崇古、万士和等人认为,有產之家占总户数三成以上,社会才会趋於稳定,有產者占五成以上,才敢说国泰民安。
至於有產者占总户数的七成以上,那就是前所未有、想都不敢想的天衢盛世。
天下人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简直是疯了之后的囈语。
朱翊钧希望张居正支持自己的决议,虽然朕意已决无人敢反对,但朱翊钧还是希望自己的决议有人支持,最起码帝师元辅,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决定。
天下困於兼併,万历维新这么多年,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著这句话。
“陛下,臣以为少宗伯所言极是,不过,臣倒是觉得少宗伯说的不太清楚,有些含糊不清。”张居正一只手端在身前,一只手放在身后,看了一圈廷臣才继续说道:“臣还是讲明白的好。”
“陛下,少宗伯说,此门一开,万门皆开,少宗伯真的怕绥远、辽东、吉林、朝鲜这些边方之地索要恩泽吗?並非如此,要就要了,给就给了,这些地方,才多少学子,闹不出什么乱子来。”
“给绥远恩泽,咱们腹地有些人,就要开始鸣不平了,举著寧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旗號,选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开门,这丁亥学制立刻千疮百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