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这些生意,大同附近出现了很多羊毛、皮草、矿料初加工的工坊,但这些星星点点的工坊,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周良寅在完成了对山西地面吏治整顿后,就打算把这些工坊集中起来,以毛呢厂、皮草厂、煤钢厂三个官厂为核心,营造出三座以官厂为中心的产业群,这是西山煤局、永定毛呢厂的成功经验。
这是北方115个官厂,第一期五十个官厂里的三个,是周良寅死皮赖脸从王崇古的手里抢来的,本来大同府就只有一个。
所有的营造都已经规划完成,但士绅们不太乐意,反对的理由也简单,都跑去工坊做工了,谁来种地?
山西的粮食本就无法自给自足,至少三万住坐工匠,数万匠人不事农桑,粮食产量降低的同时,这些匠人也要吃饭,粮食从哪里来?
对于这个问题,周良寅已经不止一次解释过了,要进行营庄法,将零散地块集中起来,煤钢厂营造完成之后,机械的应用、水肥的普及,会让粮食产量增加。
但这些话,他说了一万遍,这些士绅们就是不听,不听那就抓人。
“窝棚改建今年必须开始,城外的窝棚再不拆改,就会成为瘟疫的源头,到时候,大同府爆发瘟疫,咱们全都自刎谢罪好了。”周良寅翻动着面前的公文,下达了一个又一个的命令。
大同府城周围聚集了六十万丁口,这实在是太多了,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治安、卫生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集中拆改窝棚,就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驰道、官厂营造、窝棚拆改之外,还有种树、垦荒、营庄、兴修水利等等事务,都是千头万绪。
如果朝廷再给他六个月,或者哪怕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他就能把这些事情彻底安排清楚,但糊涂的李世达蠢病犯了,搞得周良寅不得不用十天时间,把这些事儿安排完,看起来就有些急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