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熊廷弼对儒学的理解非常奇特。
比如夫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传统儒学解读为:君子的举止行为,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信。
但熊廷弼认为,君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没有足够的道德、没有足够的手腕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尊重,就没有威信。
比如夫子讲: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儒学解读为:夫子从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
但熊廷弼认为,怪力乱神之说,扰乱人心,败坏道德,是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罪孽的发端,是异端就应该消灭,只要消灭了邪祟,就没人说怪力乱神了。
熊廷弼觉得自己理解是对的,因为他觉得孔子能带着三千学生周游列国,绝非纯粹靠着辩论才能完成,而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要样样精熟才是儒生。
这六艺,怎么看都是要求儒生,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国、箭无虚发能消灭敌人,驾驭战车驰骋沙场,还要在敌人的尸体上高声伉歌,祭奠英魂和战功。
熊廷弼这种想法,不是张居正教的,张居正是个传统儒生,他教的道理都是传统解读,可是张居正的言传身教,他的行为,却告诉熊廷弼,传统解读是骗人的。
比如这个君子不重则不威,不下重手就不威严,张居正无论对谁,下手都很重很重,所以获得了足够的尊重。
仁,就是把人一分为二的力量;义,就是把敌人的头打进胸腔。
这就是熊廷弼的仁义之道,充斥着一种暴力的美感。
“对安南的讨债行动,开始了吗?”朱翊钧询问了另外一件事。
王崇古的临终亡语,他告诉大明打赢俺答汗的手段并不光彩,一方面捣巢赶马,另外一方面放高利贷,让恩情债生生世世还不完,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