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沈怡的冲动代表技拙。
任何产业链内都存在上游鄙视下游的现象,建筑师负责建筑的外观设计,结构师根据建筑师的设计进行受力计算。二者正处于上下游关系,对立由来已久。
简而言之,建筑师往往自诩高贵艺术家、建筑业龙头,把结构师当成只会靠软件计算的混子。结构师则认为自己为建筑注入灵魂,精确计算并承担着极高的风险。有力证明是:一栋建筑倒塌,首当其冲坐牢的是结构师,而不是那群胡乱画图还嘴硬得要死的建筑师。
这不可调和的误解与矛盾造成双方争端频发,互黑不息。
沈怡从业十一年,见过若干水平差、不负责、盲目自大、缺乏常识的建筑师,这位何工可谓范例,加上他院长侄子的身份助长了自命不凡,沟通起来分外吃力。
“你这样设计,这根梁会承受很大的集中力,很可能形成强弯弱剪,这太危险了!”
支撑不落地柱的梁以集中力的形式承受上部各结构的重量,还是55米的超大跨度。倘若结构师接受这一方案,今后休想睡踏实。
何工信奉“没有造不出来的建筑,只有水平不够的结构师”,拒不接受她的谏阻。
沈怡的新上司见状还跑来扇风点火,假惺惺劝她:“别太保守,加大横梁和两边立柱的配钢比例,还是可以实现的嘛。”
诚然建筑技术已发达到能消化很多反重力性质的建筑设计,可那需要非常完美且高质量的施工。国内建筑公司良莠不齐,偷工减料乃家常便饭,结构师计算方案时总是如履薄冰,尽量多做一些冗余设计,怎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掌握?
彼时的沈怡已失去辩论耐心,觉得在这个没前途的单位与这伙蠢毒之辈纠缠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