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制作,一是降低了成本,二是改进了工艺流程,让成品可以使用了。人们为了纪念,尊称“蔡侯纸”。
造纸术说白了就是想办法让植物纤维变得平整。
第一步分离原料:可以泡水、蒸煮。第二步打浆:捶捣原料,形成纸浆。第三步抄纸:用篾席在纸张悬浮液中来回抄起,篾席上会渐渐地形成一片白色,这就是湿纸。第四步干燥,把湿纸晒干就是纸张了。
即使是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纸张的工艺,仍然能够从中看出两千年前蔡伦的技术。非常厉害。
关键是技术不难。现在所有条件齐备了,不把纸张搞出来好像不合适,白菲昕在心里不断衡量着。
其实她之前和郑梁说话的时候就在想着,要不要办一份工匠杂志。
既可以让更多的工匠知道白马书院的知识平台,又可以传播技术。
最开始,上面可以先记录戊级的技术,也就是白马书院免费教导的技术。
杂志由白菲昕负责成本,免费发放。纯支出,没有收益。
后面,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杂志就可以接受投稿了。哪怕是一小点技术的改进,都可以登记在上面,而且还要给发现的工匠本人发高额稿费。
这又是一笔纯支出。白菲昕点头,怎么想怎么合适。
杂志可以先在临泗城内外发放,如果是用竹简记录的,很难被带远,但如果是用纸张制作的,这份工匠技术杂志一定可以广泛传播。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