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发现,立刻捉拿,只是直到眼下……尚未找到墩子的踪迹。”
宫门前已然聚集了上万人,国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让墩子把这封激进的血书带到众人面前,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向青唯与谢容与一样,对“沧浪洗襟”这一段过往了解得这样深,数年孜孜不倦地追寻真相,更多的人是在奔忙的长日中捕风捉影地听说过一点传闻,而今有心人将实情掀开一角,露出来的恰好是一则骇人听闻的秘辛,他们便自以为看到了全部真相,对所谓的不公口诛笔伐。
宣室殿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心急如焚的,那封血书像一簇明火,霎那引燃了火绳一头,随着墩子的每多一刻的下落不明,火绳便短一寸,直待烧到紫霄宫门,“火药”彻底炸响,支离破碎的不会是那上万人的肉身凡骨,而是民心。
民心碎了,国本随之动摇,即便能拼凑起来,也会留下创痕。
赵疏看向谢容与:“昭王可有提议?”
谢容与的目光是安静的,似乎他的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他将思绪理了一遍,说道:“回官家,臣以为,民心之所以浮动,在于曲解真相,而朝廷之所以想不出应对之策,在于……其实迄今为止,我们也不知道真相的全部,买卖的名额从何而来?当年先帝决意修筑洗襟台,究竟有没有更多内情?臣以为,与其临时想一个应对之策驱走民众,亦或者派兵镇压,不如彻底找到真相,还以真相。”
他说着,拱了拱手,“臣昨夜得到一条重要线索,已经派卫玦连夜去查了,如果顺利,最快今晚就有新的证据。当务之急,臣建议,对外,第一,派人探听清楚这些游街的士人究竟听说了什么,与我们已知的真相有什么出入,尔后派翰林速写咨文以便澄清;第二,查出士人中,究竟是谁在煽动情绪,故意闹事,最重要的是,找到他这么做的原因,知其然不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将这引火之风彻底扑灭。”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