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
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经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的文化,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
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至选择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体质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寒热证体质,二是实虚证体质,三是燥湿证体质。
热证体质会有紧张、兴奋、亢进、炎症、充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比较有口渴喜欢冷饮,尿量少且呈黄赤颜色,便秘等表现,且精神容易呈现兴奋状态。
而寒证体质则是弛缓,萎缩,衰退,无力,贫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口比较不渴且喜欢热饮,尿量多呈颜色清淡,女性生理周期较慢等表现,精神上较没力的状态。
实证体质的人中气十足,讲话有力,体力充沛,无汗且容易便秘;而虚证体质的人讲话时就较无力,体力虚弱,有自汗的现象,肠胃容易有下痢症状且脸色较苍白。
燥性体质的人体内水分较不足,容易口渴,乾咳,便秘,女性则月经较少;湿性体质的人则是体内水分过多,容易有血压高,浮肿,腹鸣,痰多或下痢等症状表现。
了解了这些体质还要知道药食的性质才能对症下药,因为体质分寒热、虚实,所以药食也分为几种性质,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