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孤军深入,其功缺少友军佐证,亲父荐子,难免夸大其辞,微臣以为该做更多调查。”
“好。第三位,赖冰文,三十八岁,原齐国、现临淄国都尉,叛乱之时,以三百人独守临海一座军镇,退敌十五次,令海盗不得登陆,只能绕行它处,这上面说他曾是文臣,武帝时投笔从戎,迄今十四年。”
“微臣记得此人,赖都尉想必写过疏策吧?”
“平海盗策,这三人都写了,赖冰文被兵部评为一等,朕也以为如此。这些疏策就是你送来的。”
“微臣只看格式是否合乎规范、文字是否有错漏,对内容不甚上心。”
中书省掌管公文来往,该记的记、该忘的忘,这也是一种本事,至于皇帝信不信,就是另一回事了。
韩孺子笑道:“对这位赖冰文,你怎么看?”
“武帝后期四海晏平,外无强敌,内无大盗,赖都尉在那时选择投笔从戎,必有特殊原因,微臣建议陛下先查清楚。”
“你既然记得赖冰文这个人,不记得他当时为何弃文从武、远离京城吗?”
“微臣不记得,微臣天性喜静,平时不爱与人交往,对朝中大事小情极少了解,只对名字有点印象。”
皇帝很满意,抬手道:“瞧,这就是朕所需要的:判断一名将军合不合格,未必非得看他的军功,一名合格的中书省官吏,也能给朕极好的参谋,比如你南直劲,比如之前的赵若素。”
拐了一个大弯,皇帝终于触及到了正题。
韩孺子当然不是随便拐弯抹角,对这三人他觉得都不错,但也都不是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