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爆发后,各路援军长官看到日军用2个师团围城攻城,用5个师团来阻援,明显的‘围城打援’策略,于是纷纷找几口屯兵不进,只求保存实力,巩固自身地位,没有一人原因和日军力战死拼到底。
就像熟知中国国情的史迪威一针见血所指出的那样:对一个中国高级将领来说,如果他用军队冒险,他就是拿自己的财产冒险,一个师由于进攻而减员为一个团,不能指望马上会补充到原来的兵员,师长实际上就成了团长,这种减员是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的。
否则,别看日军高达10万人,几十万围过来的中国军队只要齐心协力奋勇前进,也能把他们全部碾碎给生吞了。
而衡阳之战不能解围的另一个主因是‘多头指挥,军令不一’,指挥系统混乱向来是困扰中国军队的另一大顽疾,可以说纵贯了整个抗战期间,而在这次衡阳解围战中更是充分暴露。
在这次衡阳解围战中,拥有直接军事指挥权的有这么几位:第一是李玉堂,做为第10军的上任军长以及现任的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他是衡阳解围战的直接指挥官,统一指挥衡阳内的第10军、衡阳城外的第62军、第46军。
第二是薛姓上将,做为第9战区司令官,在本战区内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第三是何部长,代表军政部下令;第四是白姓上将,做为副参谋总长,他代表的就是那位了。最后便是最高位置上的那位,他拥有最高指挥权。
这几个人,除了李玉堂外,都喜欢越级指挥,但各人想法不一,角度不同,军令经常性的前后矛盾。于是,先前规划得好好的衡阳保卫战、解围战在他们共同‘努力’指挥下陷入混乱,下面的部队往往无所适从,疲于奔命,却依旧寸步不得进。
站在未来唐刀的角度,这几位可真是大聪明级别的卧龙凤雏,还刚好都凑一块去了。
当然了,衡阳之战最终出现这种第10军孤城对敌10万,而外围50万大军却不得寸进还被日军一一击破的奇葩现象,抛开其他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