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这个协议,也成为了新远宇航的第一个正式合作商。
协议达成,宾主尽欢,林炬也放松下来和极为合作过的专家教授聊天吹水,时不时说说新远的未来规划。
“新远一号丙?3.5米直径770公斤sso运力,这个运力差不多榨干了火箭的极限,设计师太大胆了。”
参与过一部分火箭设计的教授看了林炬分享的新远一号改型火箭,忍不住感慨。
国内的航天局一向非常保守,如果火箭的运力有28吨,他们就打个折变25吨(说的就是你,长五),留的余量很大。
好处是安全余地更多,能增大抗风险能力,坏处就是给人一种华国火箭设计差的印象。
因为国外的几款中大型火箭运载系数(运力与火箭质量比例)都在3%以上,国内的普遍都在2%左右不到3%。
而安德罗夫的丙改型,几乎把新远一号的动力榨地干干净净,抠出了770公斤的sso运力,在百吨级起飞重量的火箭里算得上效率极高了。
林炬当然无条件信任系统工程师的能力,其他人看来就十分惊讶了。
众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突然有人说道:
“如果是改3.5米直径,leo运力1.6吨,sso运力770公斤,怎么感觉这个数据很熟悉呢?”
“我也觉得,等等,长征六号!”
周瑞突然说出一型火箭的名字,一串技术资料涌入脑海。
由于他和唐伟天的关系,知道一些航天局在研火箭的数据,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机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