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二天,李牧和主创团队的第一次会议,自然而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希望整个开幕式展现东方美学,但也需要符合国际观众的审美习惯。”
李牧刚开口,外籍舞美设计师nathanheverin便提出了疑虑:
“但东方美学过于写意,如何平衡形式感和内容的直观性?”
“heverin的意思是,我们或许需要更具体的视觉符号,而不是抽象的意境表现。”团队的翻译补充道,语气小心翼翼。
因为这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李牧,不需要翻译,而团队里也有国外的团队参与。
李牧低头翻阅着桌上的方案草图,片刻后抬起头,环顾团队成员。
他知道,眼前的这些人各有专长,但也正因为多样性,才让意见分歧成为不可避免的挑战,这也是方案初期探讨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明白大家的担忧。”李牧的语气稳而坚定,这时候他是必须要给出方案,“东方美学确实偏向写意,但我们并非单纯追求抽象的意境,而是希望通过具象的细节来传递写意的精神。”
nathan倾听者着,似乎对李牧的说法十分感兴趣。
“例如,”李牧指向草图的一部分,“这是目前设计的入场仪式环节,我设想用江南水乡为背景,结合纱幕与灯光的效果,形成一种虚实交替的视觉体验。
这不仅体现了东方的含蓄美,同时也能通过动态投影展现水波与舟影的流动,让国际观众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具体之美。”
“interesting,”nathan微微点头,“但如果只是投影,观众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