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来自河东的游人?”
陈青兕看着手上的拜帖,字非常的漂亮,一笔一划有大家风范,落款是河东裴隆。
河东裴隆?
陈青兕没听过这个名字,若是朝廷使者,可能用的是假名,真要是机缘巧合的恰逢其会,河东裴氏也值得一交。
没有多想,陈青兕将拜帖收下,亲自出门迎接。
驿站外两个青年儒士并肩而立,一个年长的儒士一袭青衫,嘴角两撇胡须上翘,温文尔雅,另一个年纪稍小的文士带着一些拘谨的站立,他身形不高,但身材魁梧,儒士衣服下有着壮硕的身躯,一张方正的国字脸,半张脸都是细细的黑须,可以想象未来的他一定有一脸茂密的胡须。
“贵客来临,陈青兕有失远迎。”
年长的儒士作揖回礼,说道:“在下裴隆,字子晏,这位是某至交好友,姓楼,名宗,字德仁,游历至此,得以拜读陈佐史的《悯农》,深感震撼。隆于长安曾拜读上官秘书少监之诗作,为上官体那绮错婉媚的诗风震撼,今日得闻《悯农》,意境之深,不亚于上官秘书少监矣。”
陈青兕初听上官秘书少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再听上官体便知道对方说的是上官仪。
后世很多人都不了解上官仪对于唐诗的贡献。
其实上官仪与他的上官体称为唐诗的先驱,毫不为过。
诗的发展有一个进程,至隋唐时期,所谓的诗就是一群庙堂大佬自娱自乐的产物,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杨广,乃至某某文豪逃不脱南朝梁陈的胭脂气。尤其是李世民,他的文采其实不错,他的前几句可以大气磅礴,但是后面几句立刻堆砌辞藻,转为妖艳之风,肉麻要死,将自己气吞天下的帝王气概抵消干净,诗的荒漠,不过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