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朝没几年,而且一入朝便做了九卿之首的内史;
再‘越级提拔’——越过三公第三顺位的大司空,直接担任亚相御史大夫,即无法服众,也不符合常态化的官员个人发展规律。
所以,韩安国担任大司空,也基本不需要讨论。
于是,需要讨论的议题,就从原先的‘谁来做大司空’,变成了眼下的:谁来做御史大夫,来和新丞相窦婴、汉家首任大司空韩安国一起,组成新一届三公领导班子。
这个问题很麻烦。
在过去,公卿不曾改制时,三公一级虽号称‘三公’,但实际上却只有丞相、御史大夫这二公。
余下的太尉,一则不常设;
二则,出于某些不可言说的忌讳,而不具备参政议政的可能,故而并不在朝堂公卿体系当中,发挥具体的工作职能。
所以,过去那套内史-御史大夫-丞相的官员进阶路子,才没有太大的问题。
——内史作为九卿之首,号称‘关中小丞相’;
能担起内史的担子,就等同于有能力——至少是有潜力,能在未来担起丞相府的担子。
而内史作为九卿之首,往上升,自然是要升三公。
三公一级实则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二公,从内史直接升丞相又不可能;
自然,就只能先升亚相御史大夫,而后在图谋亚相转正。
这是过去,汉家重臣从内史做起,并通过御史大夫过渡,最终亚相转正,宰执相府的完整逻辑链。
可现在,情况却是大有不同了。
——大司空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