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的张奂,还有刘隆的伴读耿晔。耿晔颇有先祖遗风,现在成了护乌桓校尉。
这四人几乎都与刘隆同龄,他大怀欣慰,将才在他在位期间至少不会青黄不接,不说猛将如云,但也有几个拿出手的。
文臣更是不用提,明经明法明算孝廉源源不断地为朝廷提供人才。
刘隆内心将朝臣扒拉一下,顿时神清气爽,命人召来三公与尚书令。
不一会儿,四人都过来了,但一问之下都不知皇帝召他们前来是什么意思,只能腹内猜测,坐等皇帝过来。
刘隆从殿外进来,四人拜见,只是皇帝今日看起来颇为不豫,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刘隆命人将几封奏表递给众人传阅,良久才叹息一声道:“诸位爱卿皆是国之栋梁,此事你们如何看?”
这几封奏表是几位尚未得官闲居的明经明法所上,奏表中充满了委屈和凄苦。
他们满腹才华,却因为官位不充足而闲居在京师,但是乡野那些沽名钓誉之徒或者豪族子弟却能轻易做郡县僚佐,因万分委屈。
京师居大不易,在翰林院为郎,耗费青春,苦等授官,以至于坐吃山空,妻儿腹内饥饿,还不如回家种地去呢。
杨震看完,沉思道:“我记得之前有人上书要求官员行三年之丧。”
杨震说的是父母死后,丁忧去官的事情。大汉官员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超过百日不上班,通通抹去官职,起复的官职与原官大小没有任何关系。
行三年之丧,不仅能褒崇孝道,还能腾出一些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