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跪拜在新主子的脚下?
一个很简单,也是很直接的原因,因为跪下去,这些地方乡绅获得了『好处』。
很多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将这些跪下去的原因归咎于晚明的政治腐败,官僚无能,表示是国家的财政濒临破产。晚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削弱,尤其在北方,频繁加派『三饷』,导致民怨沸腾,所以才使得这些北方地带的士绅对于明朝失去信心,转头拜在辫子脚下。
但是实际上,这种说法掩盖了一部分的事实,或者说,是颠倒了一些逻辑的关系。
这些士族乡绅,核心的述求是为了维持自身,以及自己家族的利益,保持或是获得更多土地资产,所以在明朝无法保护地方的时候,他们就立刻抛弃了晚明,寻求和实力更强的新政权合作,同时顺带拆晚明的台,来向新政权表示忠诚。
就像是冀州当下的这些士族乡绅所做的一样。
斐潜能够理解这些人在乱世中权衡生存、利益与文化认同的理性选择,但是并不赞同他们的行为,也不认为这是一个什么的『传统』。
华夏有一个不怎么好的习惯,就是为了什么『主义』或是什么策略,就会矫枉过正。就像是对待俘虏,或是说为了瓦解敌军,就会特意的给与俘虏额外的优待,然后明明一起战斗的战友,却因为不支持这种派别意见而被排挤。
『给子龙传信。』斐潜缓缓的说道,『于发兵前,弃暗投明者,称之为「智」,可待其上。因兵战不利,俘虏而降之者,称之为「明」,降等待之。若兵至城下,方献册而降者,称之为「通」,不享优待,不得免役。若有死战而全忠孝之名者,可念其忠勇,免其家小,然不免其族。后投之人,不可优于先降者。若有功勋,当以另计,不得以降名而夹陈之。此外,以所降县城百姓而计论锱铢者,皆不受!』
『遵令。』庞统看了一眼斐潜,但是依旧拱手应道,『主公所言甚是,自当如此。』
团结,应该是『团结内部』,而不是『团结外部』。
试想一下,如果说像张郃这样的,在幽州大战之前来投的兵卒军校,转头一看自己辛辛苦苦打生打死,然后还不如后面投降的某个人,这心理能平衡?
为了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诱降,给出一堆的『优厚』条件,之后才发现因为这样导致内部矛盾,相互争斗……
与其如此,还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