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大唐的矛盾直接浮于表面。
李瑄不希望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再进行一次调兵遣将的大战。
即便是一些征伐,仅靠边军都督足矣。
“秦王有此心意,大唐中兴指日可待。”
李泌虽是道家,但推崇“强干”、“务实”。
他不单单精研易象,也博涉经史,善作文章,尤工于诗。
因此,李泌在谋略和随机应变上十分强。
如李泌这样的臣子,一定要遇到伯乐。
如果建言献策不听,君主又听信谗言,李泌会很被动。
也正是因为道家无为,使李泌不善于辩解,更不善于为自己辩解。也不会工于心计,用阴谋算计别人。
这使得历史上的贪官、权臣,动不动都能踩李泌一脚。
“最近有人劝说我处死投降安禄山的太守、县令,以及在东都洛阳为官的达奚珣等官吏,先生如何看?”
李瑄向李泌问道。
李隆基执政生涯中五次到达洛阳,累计长达十年时间,那时朝廷的中枢会从长安迁至洛阳,包括科举、典礼全部在洛阳进行,是名副其实的东都。
只是开元后期以后,广运潭的出现,缓解了长安粮食压力,而且李隆基“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连早朝都不上,根本没有心思再长途跋涉。
洛阳不仅有众多李隆基遗落、忘掉的妃子、宫女,还有众多官吏。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