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政变,攫取权力的“权臣”,如董卓无异。
但人们更清楚,是李隆基后期的昏庸,宠信杨国忠和五杨,使国家到达千疮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关失守,选择弃长安万民逃跑的那一刻起,无数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政变虽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贵族、文人士子口诛笔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风评出奇的好。
这是李瑄自天宝二年以来积累的威信。
人们看到的是李瑄惩奸除恶的一面,人们看到的是敢于对抗杨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没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气,那变法图强,让李瑄自始至终被百姓唱诵。
在对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后,有些文人士子成为李瑄的死忠,拥护李瑄的政策。
这也是郭子仪内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于皇帝,麾下军队就像无根之萍一样,没有朝廷的钱粮支持,不能长久。
至于安禄山的招揽,从来不在郭子仪的选项在内。
他和李光弼一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禄山这个没有口碑的杂胡。
“秦王的天策上将是圣人亲封,军令如山,我们只能按照秦王的军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断安禄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