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过得比一般经济条件属于小康家庭水平线以上的人好呢?他们是否有长期心理方面的困扰呢?这些都是我们该追踪与调查的。」
王教授一时答不上来,李教授抓到机会说:「这部份我记得有学者进行研究,不过还是请黄教授回答我们,我们讨论的论题这跟你所提的家庭这个主轴,有什么关係?」
黄达还是那么不急不徐,丝毫不受两位教授争相回答的影响,说:「难道家庭失功能,我们就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家庭成员足够的心灵温暖吗?」
「你说的是寄养家庭吗?寄养家庭还是有寄养家庭的问题,毕竟一个孩子身在一个非原生家庭的环境……」
黄达等到王教授长篇大论完,才说:「我指的不是寄养家庭,我指的是组合出一个理想的家庭。」
「理想的家庭?黄教授,你的想法就我愚见,颇为类似多元成家的概念。」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多元成家是个体自己选择家庭成员,但我认为理想的家庭,应该由专业人士辅导,通过经检证的理论,帮助有缺陷的个体组成一个彼此互补的家庭。就好像一个性虐待狂,他基本无法在正常异性的性关係中得到性满足。但如果一位性虐待狂匹配一位被虐待狂,就成了天作之合。一个家庭的组成,也许我们该关注的不是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以一本叫“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来评估每个成员身心健全,然后说只有这样的几个人组成家庭,家庭才会幸福美满。或许我们应该寻找的是一个组合起来对每个成员最恰当的组合,儘管当中的成员各个都有各自的不寻常处。」
黄达的陈辞的态度算不上慷慨激昂,但他把自己的理念说到后头,越展现出一种坚定。从他的眼神,在场主持人跟教授都能感受到黄达自己本身完全相信自己这一套说法。
「说的容易,每个人各有其差异性,要了解一个人已经不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