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日没夜的那些工作,就叫师傅载他到上海的逛街区块,想透透气。
下了车,抬头就看到黄底白字、自右而左的「静安寺」三个大字,这样的笔顺已经好久没见到了,看着有点儿不习惯,但却有着些许的熟悉感。
参观完新修建的古剎,信步逛了逛附近的公园、街道,天气实在热,脸上开始淌油了,正想找个地方消暑一下,突然发现有处古玩城,一方面想要纳凉,一方面对这些古董有些好奇,自然就一头鑽了进去。
这一鑽可鑽出兴趣了,在里面每家店、每家店的逛着,看到有些卖相好的,就跑进去东问西问,认真地向店家讨教起这些古董的知识。好在古董店这种第一市场,本来就是要担起教育客户的功能。
各古董店的老闆们看徐承恩的穿着,就知道他家底厚实,当然也就客气加上热忱地有问必答,取出来的古董,更是让徐承恩上手,拿着手电筒、放大镜慢慢观察、体会古文物的精妙。末了,还送他一些书册、资料、图录。等到师傅开着座车在门外接他的时候,已经是古玩城熄灯打烊的时候了。
这一下,让徐承恩从紧张的半导体高科技生活,掉进了古文物的奥妙世界。只要公馀的时间,就找出古文物的材料,狼吞虎嚥地想要儘快地吸收这些知识。渐渐地,他想起一些学生时代读到的歷史,而且好像可以跟这些古文物连系得起来,產生一种跨越时空、参与歷史的错觉。于是,徐承恩对古文物更来劲了,此后几乎每个周末都到古玩城报到。
在一个月之后,徐承恩终于出手买了三件古董,一件明清的手把件玉器,一件东周的青铜器、一件唐代的金银器。
徐承恩只对器物类的古董感到兴趣,而且随着经验的累积,他越来越对汉代以前的高古器物着迷。因为,他越深入,就越觉得高古先民的精神力强过现代人多多。徐承恩可以感觉得到,先民是倾毕生的精力去製作这些器物的。他们也将当代的美学,非常有张力、巧妙地施作在器物的器型、纹饰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