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林春只考了个四十名,差不多是中后的成绩了,幸而总算保住一个全科合格。陈秋的世史考得最好,文学普通,经济一般,倒是中英两科都考得十分不错,挤进全级首十名。至于戴志,除了文学科之外,其他也考得不错。
说起来,戴志修文学,还真是一件冤枉事。他不喜欢看书,会考时代作的文章也不好,抒情文写得幼稚而滥情,说明文写得荒唐可笑,倒是议论文写得头头是道而已。偏偏高考时代的文学科,是不太鼓励考生写议论文的,因为要写出一篇让保守老师感到满意的议论文,实是不易,不只结构要严谨,写起来更需要旁徵博引,并非一般缺乏常识的香港学生所能做到的。
事实上,戴志是被迫选修文学的。教育家常常说要作育英才、因材施教,但偏偏教育制度经常漠视因材施教这一点。就拿香港的中三生而言吧,基本上所有中学都会逼迫学生于该年修读十多科,其中中一、二时代的「综合科学」被分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硬是迫那些不喜欢数理化的学生读,结果中三的成绩表上开了几个红灯。
而戴志也算是因为「偽因材施教」而受罪的。是这样的,虽然说中六学生可以选修三个科目,但他们大多数都不能够完全自由地选择。那是因为学校的老师有限,如果每科学生的数目不均匀,那老师就分身不暇,因此学校会推出四个选修组合,要学生任择其一,每个组合选修的人最多只能有九个——问题来了,谁有权先选?
好笑,什么因材施教,结果是考得高分那批人有权先选,而考得差的则排到最后才「选」,那时他们想读的组合,大概已经满额了,所以就被逼读一些自己不想读的科目。有教无类?笑话,会考分数不够十八分的,通通不准升回原校。林春他们的学校是band1学校(註一),而考差了的学生出去往往要降格去读一些band2或band3的学校。这就是香港的教育,我们从来不是理想家,我们从小到大,都见着赤裸裸的现实,如此一来,说我们香港考生是温室小花的人,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以上是林春收到这次考试的成绩表后,最大的感悟。陈秋坐在他后面,将成绩表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