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及文化科(也就是中文科)当然也不成问题,可是英文差却是铁不争的事实。
所以林春每个月同时去上两位「补习天王」的课,每个月花在补习上的就有差不多一千元了。但林母觉得这钱实在花得有价值,因为林春虽然还是考不了英文第一,但总能上到全级英文科的头十名,加上他除了英文之外其他科目都考得异常好,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是文科的榜首。
其实「学习」这回事,除了涉及到课本和补习之外,还是有关个人技艺的。人们总爱说要有一技旁身,这话本来是用于出外工作的成年人,可现在香港学生也要有「一技之长」,那(至少)「一技」,可以是琴棋书画,或者是运动才能也行,总之每个学生在升学时,若能多拎几张「光荣」的奖状,比如说是「音乐节钢琴独奏第二名」、「运动会100米短跑金牌」这类东西,那就会有额外分数,还会被视为活跃份子,那要上心仪的小学、中学或大学也就不难了。
追根究底,都因为香港提倡所谓的「全人发展」,一个小小学生,德智体群美要面面俱圆,同时成绩上一枝独秀,那就无往而不利了,正好跟孔夫子二千年前的教学理想不谋而合——礼乐射御书数,全都要学。不禁有人怀疑,到底港府想推行「全人发展」,还是以为每个学生都是「全能」?
在这种背景下,林春除了长年补习外,还得学钢琴。或许林春生来就与艺术有点缘分,所以他除了脑袋灵光会读书之外,琴也弹得不错,但也仅只是不错而已,还未称得上优秀。
看完上述的一番形容,大家想必稍能想像到林春的外貌。没错,爱看书、第一名、修读文学、中国歷史和世界歷史,林春就是典型的书呆子。要见林春,那并不难,不一定要见到他本人。看!有一个双手捧住书、身材高瘦、微驼着背的少年自你身边经过,他面容有点苍白,平时想必不会做什么运动,眼睛发光似地盯着书,口唇念念有词地合动着,这时他那微丝细长的双眼不再无神,而是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这种少年就是林春的化身。与你想像的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林春并无近视,也就没有戴着那种传统的、镜片有无数个圈圈似蚊香的厚眼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